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”清明主题活动为烈士画像,大学生志愿者用画笔还原烈士形象 环球即时

01:20

松江烈士陵园共有172块烈士墓碑,其中只有71位烈士的墓碑上有遗像或者画像。2021年清明节前夕,松江人蔡德奎亲手将父亲蔡财根烈士的画像,安放在了松江烈士陵园的烈士墓碑上,蔡财根烈士画像是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”清明主题活动的首个作品,活动开展两年来,松江烈士陵园已有6位烈士有了画像,5位烈士的画像正在完成中。今天上午,松江烈士陵园携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,开展跨越时空的“相见”——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”清明主题活动,回顾展示项目开展两年来取得的成果,为已画好的5位烈士画像举办了集体安放的仪式。

图说:烈士家属和烈士画像的大学生一起将画像放置在墓碑上。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设立“画像”志愿服务项目

“松江烈士陵园长眠着80位抗美援朝烈士,还有其他各个时期的烈士。烈士牺牲时,年龄大多在二三十岁,大部分都没有留下照片或者画像。”松江烈士陵园主任卫琳告诉记者,“经过沟通,我们发现烈士家属都想在他们亲人的墓碑上,补上照片或画像。近年来,我们也曾尝试为烈士画像,但现有素材中,很多只是烈士直系亲属提供的不同年龄段的照片,需要根据相关口述资料进行复原。而亲眼见过烈士的人很多都已不在人世,或者已经上了年纪,记忆难免有些模糊,画像的难度较大。”

2020年6月,松江烈士陵园开始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项目,希望通过画笔,还原烈士形象,传承红色文化。当年11月,经过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的牵线搭桥,松江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。

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生们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,通过实地走访、聆听口述、老照片临摹、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,还原烈士形象,并由烈士家属、战友对画像进行评审,志愿者将根据他们的建议,对画像进行修改完善,直到家属认可。

2021年1月26日,项目组成员来到松江烈士陵园,一起参观并聆听了烈士的英勇事迹。经过前期排摸,得知有10多位烈士家庭有画像的愿望。陵园方面根据实际情况,将画像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,把为蔡财根画像排在了项目首位。

三易其稿画像安放墓碑

1951年,22岁的蔡财根,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,当年10月,蔡财根告别生产不久的妻子,和出生还不满6天的儿子蔡德奎,奔赴朝鲜战场。

但这一走,蔡财根再也没能回到妻儿的身边。1953年6月,蔡财根在上甘岭275高地壮烈牺牲,年仅24岁。

为了纪念蔡财根,他的家人后来专门请画师,根据蔡财根生前在部队照的一张半身照,画了一幅画像,不过样子与蔡财根本人相差较大,半身照后来也找遗失了。

2021年,大学生志愿者拿着这幅表面破损严重的画像,找到曾经是蔡财根挚友的郑梦生,向他询问画像与蔡财根本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。当年已89岁的郑梦生,是当时唯一在世的、见过蔡财根的见证者,他端详后说,画像和蔡财根本人约有六分相似。

图说:志愿者拿着画像,找到郑梦生核对画像与蔡财根本人的差别。松江烈士陵园供图

根据郑梦生的描述,参考原来的画像,志愿者们历经3个多月,画出了两张素描初稿,经征求郑梦生等人的意见,反复考证后,志愿者再三易其稿,最终定稿。在烈士墓碑上安放好父亲的画像后,蔡德奎表示:“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了结了。”

能有一张画像留个念想

紧接着,黄瑞高、钱阿仟、沈辛之、沈麟章和夏木金烈士的画像也相继完成,有的是通过老照片临摹的方式还原的,有的是通过电脑合成的方式还原的,有的是采用了电脑合成+画像临摹的方式实现的,每张画像都几经修改,力争达到逼真的效果。

“同学们用画笔去一笔一笔描摹出烈士的长相、神情,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,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。”卫琳说,烈士家属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,能有几分相似就满足了,他们更希望能有这样一张画像,留个念想。

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活动中,与会人员瞻仰墓区、敬献鲜花,项目组向烈士家属呈现了画像从起稿到黑白到彩色的过程,并向他们赠送了彩色画像。

松江烈士陵园将英雄的故事搬上课堂,现场为烈士家属讲述微党课《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——纪念最可爱的人》;项目组学生将烈士故事搬上舞台,现场为烈士家属展示了话剧雏形。项目组表示,只要烈士家属有要求,他们就将一张一张地把烈士画像一直画下去。

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舞蹈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