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|从“白茫茫”到“金灿灿”——山东努力让盐碱地变身“丰收田” 当前速递

田成方、路相通、井配套、沟相连……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,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,一片片金黄的麦子逐渐收割完成。

柳堡镇种粮大户白树仁和张鹏两人站在麦地旁的田垄上,盯着循环往返的收割机,一时出了神。“咱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含盐量高达8.2‰,属于重盐碱地,之前想在这里种麦子,几乎是痴人说梦。”白树仁对记者说,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“顽疾”,盐碱地矿物化高、不宜灌溉,极易导致农作物低产、甚至绝产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,机手正在盐碱地上收割小麦。新华社记者 高天 摄

柳堡镇距离渤海湾不足5公里,曾是一片退海之地,每逢秋天,田里就会泛起一层白茫茫的盐末。“小麦出苗,在这里一直是件‘稀罕事’。”张鹏说,“可在今年,这里5000多亩的盐碱地‘长出了新盼头’,预计小麦亩产能到600多斤。”

从寸草不生到麦浪滚滚,盐碱地上的“逆袭”究竟如何实现?

“深耕翻土+淡水灌溉,这是盐碱地丰产的‘黄金搭档’。”白树仁解释道,“在这片田里,我们每隔50米会挖一条40米长的沟渠用于排盐,所有深沟的总面积就有2300多亩。”此外,他们正在探索“夏雨春灌”——把夏天的雨水储存起来,通过灌溉系统引流,用于来年的小麦春灌。

“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盐碱地,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八九成。”白树仁对记者说,此前“年年亏、年年赔”的盐碱地,终于看到了金灿灿的收益。

在无棣县水湾镇王化如村,种植户王其静的500多亩麦地早已开镰收割,预计今年小麦亩产平均在800多斤。

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王化如村,收割机正在麦地进行作业。新华社记者 高天 摄

“然而,在十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,根本没有人种粮食。”王化如村党支部书记王希广回忆,当时,地里到处长着“黄金条”(柽柳),街坊四邻都用它编箩筐。“水来了,盐被‘压’下去了,大家才开始陆续种粮食。”

“过去,土地梆梆硬。”王希广指向麦地不远处说,“如今,水库就在麦地边,灌渠直通麦地里,盐碱化的‘顽症’可算治好了。”

从“改地适种”到“改种适地”,近年来,山东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攻关,盐碱地正脱胎换骨,展露新颜。

“平均亩产497.1公斤!”

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义和村,在含盐量3.65‰的土地上,农民王效海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再创新高。

一名农户正在查看盐碱地上的小麦长势。新华社记者 高天 摄

“垦利区五分之四的耕地盐碱化程度较高,发展节水抗旱、耐盐碱的品种是解决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。”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振阳说。据介绍,王效海种植的“济麦60”便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专门针对旱地、盐碱地培育的新品种,该品种于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。

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,今朝金灿灿的丰收田,“沉睡”的资源逐渐被唤醒。近年来,山东多措并举,努力让盐碱地变身“丰收田”,目前已改造盐碱耕地580万亩,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、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1个,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。(记者高天)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舞蹈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